五部门明确十大电力装备低碳发展方向 力争5-8年间显著改善供给结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8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中提出通过5-8年时间实现电力装备供给结构显著改善。
《行动计划》还在目标中要求,通过5-8年时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及示范应用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基本满足适应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能力累计超过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满足12亿千瓦以上装机需求,核电装备满足7000万千瓦装机需求。
十大装备领域并进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一直在向前推进。中电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111845万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47.0%,比上年增长 13.5%。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为2896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1%。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10.3亿千瓦,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 93.0%。两大电网公司全年累计完成电能替代1891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6.0%。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司长徐春荣在解读文件时表示,我国电力碳排放在国家总排放中占比近50%,推动电力行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电力能源供给将由主要依靠传统煤电逐渐转变为更多依靠风电、光伏等低碳排放的新能源发电,能源生产将从主要依靠资源转变为更多依靠装备,电力装备成为落实“双碳”战略、实现能源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对此,《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火电装备、水电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装备、氢能装备、储能装备、输电装备、配电装备、用电装备等电力装备10个领域,提出六项行动。
其中,我国电力行业高度依赖火力发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发电结构中火力发电占比71.13%,是我国最为主流的发电方式,也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头。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未来火电将逐渐从高碳电源向低碳电源转变,发展重点也将从提供电量电力转向灵活性服务、热电联产供热、耦合新能源发电。
《行动计划》已在火电装备方面明确,将开展在役机组及系统高效宽负荷、灵活性、提质增效、节能减排、深度调峰、机组延寿和智慧化等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发展煤电多能耦合及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发电、燃气轮机发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及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等技术及装备。
此外,《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培育风电+、光伏+等多种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多层级多时间尺度多能互补协同优化。
比如,在偏远孤岛等输电线路建设成本较高的地区,发展风电+电解水制氢技术。鼓励结合沙漠、戈壁、荒漠等场景,围绕重点用电企业,探索风光储一体化装备应用试点。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推动新型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光火(水)储一体化供能试点。
做大做强电力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我国将在电力装备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产业集群。
《行动计划》提出,做大做强东北、华东、西南、西北等地区电力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推动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整机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发展生态。
目前,已有多地着手打造电力装备产业集群。
在8月27日召开的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上,“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式启动建设。据了解,该集群具备先进水电、清洁火电、高端核电、大功率风电、燃气和太阳能发电等领域设计、制造、试验验证、维修、运营等全产业链能力。力争到2025年,集群主导产业产值突破4500亿元,规上企业户数突破1000户。
此外,西安、扬州、嘉兴、许昌等地也均为相关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设置了“千亿级”目标。西安高新区将高端电力装备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之一,已经形成“关键零部件—特高压成套装备—特高压全套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的输变电装备全产业链。扬州也将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并在2021年累计实现开票销售超700亿元,约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2%。
“《行动计划》 既是‘十四五’重大技术装备相关规划在电力装备领域的具体落实,也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徐春荣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的作用,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十四五”重大技术装备相关规划和《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实。
与本文知识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