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乡环境“有爱无碍”
天津,一名老人推着残疾人丈夫赏花。 新华社记者 李 然摄
在星巴克西安翠华里手语店,语音识别系统、双面点单屏、手写板以及带编号的手持菜单等设施让点单交流不受语言局限。图为听障咖啡师李莎(右)为顾客制作咖啡。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90后”听障女孩谭婷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后,活跃在直播平台,定期推出普法短视频和直播讲解。图为谭婷通过直播平台为听障人士解答法律问题后,露出笑容。 新华社记者 唐 奕摄
山东省威海市长城爱心大本营2015年起实施“轮椅上的画家梦”助残扶贫公益项目,聘请老师教授油画,并举办残疾人油画展览和拍卖会等活动,帮助残疾人创收增收。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扫码观看视频
今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10年来,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有目共睹: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坡道、老旧小区普遍加装的低位扶手、地铁站日渐完善的无障碍卫生间,以及越来越多电视节目和网络直播配备的手语主播……一个个看似微小的改变,不仅方便了残障人士、老年群体等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让城乡居民生活“有爱无碍”,也彰显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城市发展的温度。
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去年底印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
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如何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更安全便利地融入社会生活?对此,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无障碍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共享自行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这些共享物品人们都已经很熟悉了。近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出现了供行动不便的人群使用的共享轮椅,这是黑龙江省残联办的一件暖心事。
近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有居民发微信朋友圈为家里老人求助一辆轮椅,社区工作人员获悉后立刻前来询问。原来,社区的张大爷由于身体造血功能减退,不宜多走动,平日里只能呆在家中,为了能让老人出门晒晒太阳,家人希望能用上轮椅。了解情况后,社区把共享轮椅的服务告诉了家属,共享轮椅租用方便,而且不用花一分钱。
“有了这个轮椅,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租用一台,推着老人出来转转了。”老人的家人高兴地说,“共享轮椅的使用非常方便,希望这种共享辅具越来越普及。”
黑龙江省残联康复部部长丛梅介绍,以前残联通过爱心帮扶等形式捐赠、发放过不少轮椅等辅助器具,但在调研走访中发现,一些暂未持证的残疾人以及发生摔伤等意外的群众,对轮椅有阶段性需求,共享轮椅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据悉,黑龙江省残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爱心传递 循环使用 共享轮椅”公益项目,通过创建“互联网+”残疾人辅助器具循环利用服务平台,探索辅助器具服务新理念,免费为有需求的残疾人、老年人及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临时性短期辅助器具借用服务。2021年省残联开展共享轮椅试点工作,在哈尔滨市42个点位投放了170台扫码共享轮椅,今年在哈尔滨市加大投放力度,动员社会助残力量,投入资金42.94万元,为有需求的113个社区配置安装了339台这种扫码共享轮椅,实现主城区内有需求的社区共享轮椅全覆盖,残疾人、老年人和有需求的群众都可以就近免费使用。相比传统普通轮椅,共享轮椅管理更智能、更便利、更有温度。
像哈尔滨一样,近年来,中国各地通过加强制度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致力于建设无障碍城市,如今,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渗透到城市更新、交通出行、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各类无障碍设施的覆盖率稳步提升。
公交车采用低入口结构、增设盲文站牌、在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建设与无障碍设施相衔接的道路……近期,随着《珠海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的发布,在广东省珠海市,一系列针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的行动正在开展。
“政府着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珠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罗卫国感慨。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罗卫国的右腿无法灵活行动,外出需要借助轮椅代步。以前,由于外出交通设施不便利,他尽量不出门、少出门。随着无障碍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罗卫国也愿意多出去走走,“在游乐场游玩时,不仅有无障碍通道、残疾人专用厕所,有时还能碰上志愿者帮忙推轮椅,感觉挺暖心的!”
珠海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交通运输局将有计划地投放具备无障碍功能的出租汽车,并督促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在公共汽车上设置语音、字幕报站系统以及无障碍设施、设备。“我们将督促各大公共交通场所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设置为残疾人、老年人等出行不便利群体服务的购票取票设施、等候专座和绿色通道。”该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在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累计改造公交枢纽、公交站台、地铁站、公共停车场2000多个,城市全域主要道路盲道基本“无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改造街边小餐饮、小理发店、小便民店等七小门店2.43万个,努力解决群众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无障碍问题。
无障碍改造让家庭生活更加便捷
不只是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也走进了社区和家庭。
8月初,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的一处小院,16岁的扎克热亚・艾米都正拿着水管给小院里的向日葵和蔬菜地浇水。这样简单的活儿对16岁的男孩来说本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但对扎克热亚来说,能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坐在电动轮椅上,先天性残疾的他在6岁时才学会扶着墙艰难挪步。在今年5月之前,他都需要在妈妈阿依仙木・阿不都热合曼的帮助下才能走出家门。
扎克热亚洗澡、上卫生间都需要妈妈在旁边帮忙。他小时候还好说,但随着逐渐长成大小伙儿,很多事情就不太方便了。阿依仙木天天怀里揣着担心,每次扎克热亚洗澡的时候,她都站在卫生间门口竖起耳朵听着里面的动静。有几回,儿子在洗澡时不慎摔倒在地,令阿依仙木心疼不已。
更难的是,无论走到哪儿,阿依仙木都得带着儿子,她不会开车,只能推着轮椅。每次出门,要先把扎克热亚扶上轮椅,推到门口,扶他站起来,让他扶墙站着,阿依仙木再把轮椅搬下门口的台阶,再扶着扎克热亚挪下去坐上轮椅。
转机出现在今年初,当地残联的工作人员带着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上门,带给阿依仙木一张表格,上面是各类适用于残疾人的无障碍器材。工作人员向她一一介绍了用途,请她根据需要选择,免费为她家进行无障碍改造。想到种种不便,以及刚刚购入的电动轮椅,阿依仙木选择了可转移坡道、浴凳、扶手等。填完表后,没过多久,便有专人上门安装。
“卫生间改造之后,洗澡、上卫生间他都可以自己解决了,再没有摔倒过。”阿依仙木说,如今她不用时时守在卫生间门口了。而最方便的当属可转移坡道,两条平板坡道架在门口台阶上,上下都有防滑配件,非常稳定,扎克热亚操作电动轮椅将轮子对准两条坡道便可自由进出家门,上学、放学也不再需要妈妈接送了。坡道上有提手,出门时也可以很轻松地随身携带,然后放置在其他有台阶的地方使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残联维权部部长朱明宏告诉记者,今年新疆已经投入2759.33万元,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改造过程一户一设计,根据每户家庭的实际需求进行。通过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中有人做起了电商,有视障人士用上了语音电饭煲,有听障人士用上了闪光门铃……
除了家庭无障碍改造外,社区里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延伸,帮助出行困难的特殊群体越来越多地走出家门,积极融入社会。
在北京市海淀区北洼西里8号楼,一段长10多米的平缓坡道引人注目,两侧的棕色双层木质扶手,既满足了轮椅使用者、老人和儿童的扶握需求,也解决了之前不锈钢扶手冬季过于冰冷、容易结冰的不便。
“我腿脚不好,出门总要用轮椅。之前虽然也有坡道,但比较陡、不安全。”这条去年新改造的无障碍坡道,让需要坐轮椅的居民刘先生感到很安心。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在各地改造过程中,加装电梯5.1万部,增设养老、助餐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十三五”期间,我国共为65万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支持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信息化拓展无障碍服务外延
“9001路公交(支线)进站了。”近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与驶近的公交车播报声同步,手机开始震动,提醒着盲人范嘉威,及时做好上车准备。
过去,苏州市民范嘉威要乘坐公交车时,一个很大的困扰是可能好几辆车前后脚到站,他不知道哪辆车才是他想坐的。虽然询问路人也能得到帮助,但他总是觉得不太方便。从今年3月起,公交导盲服务系统在苏州数条线路的部分公交车上试运行,出行对他来说变得方便了。
上车前,他先在手机App上点击订阅安装了公交导盲服务系统的公交车,要乘坐的公交车司机就已获悉:前方站台有盲人上车,要做好迎接准备。车辆到站,就会用震动的方式提醒范嘉威车辆所在位置。
“手机上有无障碍地图可以导航,公交车装了智能服务系统,盲人与驾驶员可以双向互动。在路上,遇到穿黄色专用马甲的盲人,出租车司机也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打车。”范嘉威告诉记者,他在苏州切身体会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成果。
苏州市无障碍建设促进会会长李麟青博士是苏州市出行无障碍综合服务平台实施方的相关负责人,他介绍,这个服务平台的内容,就包含了公交导盲服务系统。
平日里,通过轮椅出行的李麟青,总是盼着出行能更便捷。“我们推进建设这个系统,就是为了解决出行难题,帮助残疾人方便地出入公共场所,接受各项公共服务。”李麟青对记者介绍,通过这个手机平台,残疾人还可以方便地查询到卫生间等公共设施的具体位置。
除了无障碍出行平台之外,科技赋能在更多领域让人们在苏州的生活有“爱”无“碍”: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残联、园林绿化、住建等部门官网实现无障碍浏览;市、区图书馆开设视障阅览室,组织开展“至爱影院”无障碍观影活动,通过技术支持,让视障人士用“听”的方式看电影;通过搭建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平台,以在线翻译、单机对话、联机对话和代拨电话4种服务方式,提供实时在线的翻译服务。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硬设施”在逐渐完善,“软环境”也在不断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正在深度应用于残疾人出行、养老等需求。
“支持手语与语音的转换设施、公交接驳无障碍导航、电子盲道、无障碍数字地图等,都是无障碍环境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能够为有需求的社会成员提供更周全、更便利的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薛峰介绍。
据了解,首批325家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已完成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改造。从场景上,贴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常用的电信、出行、购物等应用需求;从流程上,实现“一键订票”“一键叫车”等简易操作;从功能上,推出内容朗读、语音播报、人工直联“一对一”热线等暖心服务,帮助特殊群体共享信息化成果。与此同时,中国残联为盲人、聋人提供盲文、有声读物、手语字幕等无障碍文化服务,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有声读物阅览室1315个,席位达到2.4万个。
在范嘉威看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还要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推动无障碍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让全社会更有温度、更无障碍。
与本文知识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