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感谢中国朋友!”――中国学者助力阿富汗文物保护
新华社阿富汗巴米扬8月11日电 通讯:“感谢中国朋友!”――中国学者助力阿富汗文物保护
新华社记者邹学冕
巴米扬石窟群所在的阿富汗巴米扬山谷,8月骄阳似火。自从今年5月两座文物保护工作站建成投入使用,巴米扬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就不用像过去那样一直暴露在烈日下,工作条件好了许多。
“工作站是在中国朋友资助下建成的。”巴米扬大佛遗址管理处工作人员阿卜杜勒・巴希尔・赫马特说,工作站让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避免了顶烈日、冒风雪工作的艰辛,警卫人员也具备了在夜间值守的条件,可以日夜守护这处世界文化遗产。
赫马特口中的“中国朋友”是一群来自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温州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以及香港敦煌之友基金会等院校、团体的年轻学者们。巴米扬省文化和信息部门负责人毛拉维・塞夫拉赫曼・穆罕默迪说:“中国朋友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们很感激!”
巴米扬山谷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该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几种宗教和文化曾在这里传播,盛极一时。山谷内约有3000个大小佛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是阿富汗国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举世闻名的两处巴米扬大佛遗址就坐落在这个山谷内。
中国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路过巴米扬,在著作中记载了巴米扬大佛的高大与华美。去年,中国学者们沿着当年玄奘西行的方向来到巴米扬山谷,资助并指导巴米扬石窟群的文物保护工作。
据了解,由于连年战乱和经济困境,巴米扬石窟长期无人清理,更没有石窟编号和内容介绍铭牌。这不但影响游客参观体验,而且会给石窟保护和进一步考古研究带来困难。
“在我们的资助和具体建议下,巴米扬大佛遗址附近的多数石窟都已正式编号,安装了写有洞窟建造年代等信息的木质铭牌。”来自香港敦煌之友基金会的邵学成介绍说,如此一来,在石窟急需保护时,当地管理员可以准确报告相关信息。
今年6月14日,邵学成接到参加巴米扬石窟壁画修复的一名学者的信息,说巴米扬大佛遗址附近一个石窟内壁画疑似遭盗割。邵学成根据不久前划定的石窟编号迅速确定石窟位置,并通知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文保人员根据石窟铭牌迅速赶到现场。
“从我接到信息到文保人员实地查看石窟状况,仅用了不到1小时。”邵学成说,“这说明我们的编号及铭牌安装工作在保护文物方面起到了实际作用。”
中国学者还与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合作,向巴米扬地区的儿童发放食品,并为他们定期举办文物保护知识培训,唤起当地居民保护文物的意识。
“感谢中国朋友!感谢他们的支持!”巴米扬大佛遗址管理处学者穆罕默德・阿里・侯赛因亚尔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这项文保工作对当地儿童和文化遗产的未来都大有裨益。
与本文知识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