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沟(白羊沟自然风景区开放了吗)
来源:读经杂志| 作者: 周语欣 爱读经
编者按:本文根据 主任——周语欣,于2012年12月28日在白羊沟培训学校讲座整理而成。
▲ 周语欣主任在白羊沟基地讲座
着手开办师资培训
2009年4月份,我正式接受教授的邀请与委任,出任北京 读经推广中心主任这一职务。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来做这份工作。我有的只是满腔的热情,以及对这份工作在感情上的愿意承担。记得08年刚见到教授的时候,听教授说到最多的就是他 的理想。所以我那时就想: 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吧!所以从我出任这个职务开始,在2009年的3月到8月将近六个月的时间里,几乎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地方,一直在寻找适合书院的场地。直到有一天,我猛然觉得建书院这个事情的确很重要,但是书院的这个构想与我们的现实的这种落差太大了,即使找到理想中的场所,还需要雄厚的资金来完成大规模的建设,所以我想应该有人先回来做一点更具体的实务。于是,我就赶紧跑回到北京,注册了“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这个法人机构。
中心成立后,教授来到北京,我问他:“我们的推广中心成立后,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从哪里做起最好呢?”我记得当时教授说:“这个机构永恒的使命是要持续地做 深度及广度的推动,目前我们就做一些师资培训吧!”当时我就想到,我们面对的要培训服务的人群,他们可能收入比较低,而且需要长期培训,这样的培训不可能在宾馆通过几天就完成,所以,我们必须马上找到一个可以承载这种长期培训的场所。
于是,我马不停蹄跑了好多地方,每天都在寻找培训场地。过了一个多月,9月份的时候,我已经找得很累了,但是还没有满意的场所。偶然间我到白羊沟这里来看,就觉得这个地方蛮清秀的,很清幽,适合读书,于是立刻就定了这里。
▲冬日白羊沟基地内景,摄于2011年2月
成立初期的艰难处境
其实,当时的我并没有创办学校的经验,只是看中了这里的环境,却忽略了一切硬件需求。校舍租下之后,接下来的日子真是难以想象:每天醒来,就是干不完的事,因为这个地方除了有个房子,就是一片废墟。
那段时间只有两个工作人员:我与方哲萱老师。我们首先要做第一期培训班的招生,另外就是硬件的筹备:吃、喝、拉、撒、住,凡是能够想到的都要想到。我清楚地记得,由于10月10日第一期师资培训班要开班,于是在国庆节期间我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亲朋好友十多个人过来白羊沟打扫卫生。现在洗澡间的楼板有一块是200多斤的,当时因为吊车进不来,都是我们亲手抬上去的。筹备过程就这样紧张忙碌地进行,最后才保证了首期班如期开班。
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10月底就开始下了第一场雪。下雪之后,我们发现出了一个大的纰漏,就是锅炉怎么烧都烧不热,取暖效果很不理想。而冬天的地又非常硬,几乎刨不动,也就是说这个锅炉一冬天都没有改善的可能了。那个时候在白羊沟,具体的工作人员只有我跟厨师来服务和保障三十个学员的生活。
这样,我跟厨师就有了一个重要的工作,轮流烧锅炉。所以说,在那一个冬天大家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经常会穿着一件红棉袄,鼻子里面外面沾满煤灰,出没于白羊沟的各大院落。
终于到了12月10日,第一期师资培训班顺利结束。但是我的生命成长却进入了一个颇为艰难和困顿的时期。因为我刚担任推广中心主任,在开始具体工作时,一来可能能力不够,对大家对中心工作的具体看法和建议不能马上消化,再者我认为有些建议从我的角度来看,不是很务实,所以采用了不予回应的态度。现在反思起来,这样的做法在感情上会伤害到对方,让大家觉得我不是一个从善如流的领导人,所以大家充满了担心,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质疑或反对声音。
这些问题在我每一次面对教授的时候,教授都会从道理上来进行疏解。但当一个人的认识卡在某个地方的时候,对于道理是难以消化的。我在当时那个阶段,就不能消化教授所给我讲的道理,而且每一次在听教授给我讲的这些道理的时候,反而会认为教授不能够了解我在现实中的困顿与苦楚,就会有怨恼。所以我一直处在一种纠结与困顿之中,难以自拔。
但是这些是情感上的,现实上,这个地方已经租下了,一年的租金三十多万。为了更好地去运营发挥它的作用,当第一期师资培训班结束后,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这个地方一天都不能闲着,一定得找人过来读书!当时就是最简单的一种想法。
而那时已经12月份,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再招第二期师资培训几乎不可能了。我就开始绞尽脑汁地想有什么卖点,终于想到教授提过“全民读经, 一百”这样一个构想,又联想到北京的 生一定有寒假不回家的,应该把他们召集起来,过来读“ 一百”。而针对这些人都是学生,就办一个免费的冬令营!
有了这个想法,我立刻一边去找赞助,一边联系北京的大学生社团宣传报名,又是一波马不停蹄的紧张筹备。在四十天的时间里,大约收到60个营员,而且是不仅来自北京,而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的报名,愿意来这里读书。
那一次冬令营,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在营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问每一个营员一个的问题:将来你们的孩子会不会读经?每一个人都告诉我说:会的。噢,我就觉得很幸福!在营期总结报告的时候,大家都会谈到三个方面的收获:第一,文言文不难,继承文化有门路;第二:他们都愿意重新思考直至新的生命的建立,就是一定要去想:这个生命,这个人生,活这一辈子是要干什么?他们愿意去想这个问题;第三:他们都说,自己的孩子一定会读经!哎哟,我真是满心的喜悦和幸福!
▲2013年,周语欣主任在白羊沟
坚持与成长
在这四年当中,我连续三年的除夕都在白羊沟留守。前两年,白羊沟的基础建设是不可想象的,大家现在也觉得很艰苦,但相比最初已经是天堂了。当我一次次在寒冷的冬天里提着烤灯,蹲在院子里烤上冻的水管时,当我一次次面对人事的艰难而遭到种种不解时,当我还要承受一次次的经济危机时。我也一次次地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份事业?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对读经价值的认识是懵懂的。之所以不能放弃的原因,不是好强,也不是说面子上挂不住,而是觉得从做人上来讲,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认为王教授委任了我,如果这个事情我半途而废或者做不好,我首先对不起王教授的委任。在这样一种情感下,我咬着牙担了下来。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这个事业价值的了解,随着我对读经教育事业的一份理解,随着我个人在读经中切实的生命体悟,我坚定地认为,在这个时代,这份事业是可以最大程度地自利利他的。同时我也深受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这句话的鼓舞。我认为,在这个人心极度迷惘不安的时代,我有幸得以遇到良师,蒙受法恩。我自此立定了我生命的方向,并且明晰了教育的通途,也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努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揣着理想而因为一时的艰难而放弃。
而这四年中,我读的经典也没有因此减少,《学庸论语》大概读有500遍,《孟子》大概读有200遍,《 》100遍,然后教授的《教育智慧学》光盘、《文集网络回复集成》大概都看了三五遍,还有 先生的部分文集。其实,我只是在每一个读的当下,要求自己一定要这样读而已。在刚刚读完之后,也没有觉得有什么脱胎换骨,或者说也没有觉得马上生命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很快就会发觉,这样的一种酝酿,这样的一种浸润,还有这些经典的法则正在慢慢地渗入到我的心灵中、生命里,成为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真的,它随时都可以发用。无论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人,这些经典都会从内心涌现出来。因为这种涌现,或许我会警觉,或许我会感动,或许我会更加努力去实践。有的时候想到某些话,也会发呆、傻笑,而与此同时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不管现实是多么的烦杂,还是觉得内心是很称心的,要说的话很清晰,要做的事情也非常有条理。我想这就是读经给我带来的一个最大的成长。
(本文刊载于2016年第5期《读经》杂志,本期专题为《师范班的故事》,更多相关文章请移步杂志。)
▼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读经界公益性原创杂志,订阅电话:18968975937
更多读经教育相关信息请点击: 、 、 、 、 、 、 、
与本文知识点相关的文章: